在生化處理工藝中,一般認為微生物的營養組成C:N:P比例以100:5:1為宜,但在實際污水處理中,由于工業廢水、生活污水等不同污染程度廢水會導致廢水中C:N:P不符合微生物生長最佳條件。特別是進水水質受雨污、地下水滲流等因素影響,及易出現水中有機物及少、碳源不足,但N、P的含量較高,活性污泥營養不均衡,影響生化效果,導致水質氮、磷超標。在這種情況下,就需要補充碳源,用以維護微生物較高的活性。
長期進水水質較低,水質碳、氮、磷比例不協調,就需要投加碳源以改善營養環境,以防止微生物沒有充足的碳源來維持自身生長的需求,造成污泥老化解體。
在篩選外碳源的過程時,要保證外碳源的質量。外部碳源根據其來源主要分為兩類,一是傳統的碳源包括甲醇、糖等有機物;二是有機污水碳源,如啤酒廢水等工業廢水、垃圾滲濾液。
不同類型的有機物在生物系統中有著各自的循環代謝方式,利用效率也自然不同。因此,碳源的來源和利用效率都是篩選中重點考察的因素。
通過實踐分析得知,活性污泥對于不同的碳源會表現出不同的反硝化效率,并且降解時間、降解程度都有所不同,在反硝化過程中加入乙酸鈉效果會更好;
同時,大量研究表明,乙酸反硝化反應速率要高于葡萄糖以及乙醇,因此,在篩選外部碳源時,需要根據具體的污水處理項目采取多種方法進行試驗,根據最終的處理效果和經濟效益選擇最合適的外部碳源。